柳州

昨晚,和倩倩一起吃饭,想起柳州,想起一些和柳州有关的事。

我和倩倩是12年前认识的,那时的她,是一个温婉贞静的女孩,12年过去了,她还是那么温婉贞静。但她年轻时做的事情,是很有些胆大妄为的。

这些胆大妄为,都跟柳州有关。

倩倩是郑州人,大学学的是理工,还没毕业,就厌倦了,一个人跑到广西柳州,做起了中学教师——英语教师:在上个世纪80年代,这算是很大胆的动作了。

1985年的一天,她在柳州看露天电影,索非亚·罗兰的《死亡陷阱》。当索非亚·罗兰饰演的母亲和儿子划着船从湖水深处缓缓驶近时,光影在他们的脸上变幻着,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,突然,没来由的,她的全身颤抖起来,不可遏制地颤抖起来——她颤抖得是那么厉害,无论如何也停不下来。全身颤抖着,她对自己说:“对,对,就是它,就是它:我要找的东西,就是它;我要做的事情,就是它……”

就这样,“全身颤抖”着,她恋爱了,和一个不知是否也会这样“全身颤抖”着爱她的人——她堕入了电影的情网,并许诺爱它一生一世。但,艺术,是一个吝啬的情人,这份爱,是艰难的:4年后,她才考入电影学院,那年,她29岁,比当年张艺谋考取时还大一岁;18年后,她才站到了领奖台上:她的一部纪录片,跟随一个家庭历时5年拍的一部纪录片,得了金鸡奖,还有华表奖。

1999年5月,我去柳州参加笔会,才知道,柳州,是一座那么工业的城市:我们参观的地方,都是工厂,当地赠的礼品,则是“两面针牙膏”和“金嗓子喉宝”。

我跟随当地一位青年作家穿行在它冷硬的大街小巷——这真的不是一座可以怀揣梦想生活的城市:它太工业了。我想起当年那个坐在露天影院“全身颤抖”的女孩:现在,她,终于和她的最爱——电影,结了婚。而当年那个带我游柳州的年轻作家,几年后,也离开了柳州。

关于柳州,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——它是八一队的主场,至少在1999年是。当地部门请我们看了一场足球赛,八一队对深圳队。我不懂足球,却看中了主席台上的烟缸。那位作家帮我顺了一个回来,到现在我还在用它。有朋友来家里,问:“柳州的东西,印的怎么是‘甲天下’?”我无言以对,心想:它总不能印“两面针”吧。